2025年4月26日,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志锋教授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研究”开题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顺利举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傅卫、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副司长刘桂生、北京大学郭岩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郜亮亮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徐鹏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郭瑜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詹思延教授、院长助理简伟研研究员等出席开题会。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会长张朝阳研究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党校副校长张光鹏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王智勇研究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傅虹桥研究员等各子课题负责人参加本次会议。会议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海俊教授主持。

项目开题会现场
詹思延院长代表项目依托单位致辞。詹思延教授表示,该项目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解决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将为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项目融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对学科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将全力支持项目研究工作。期望课题组可以广泛吸收专家意见,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
项目首席专家王志锋教授就项目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预期成果与主要创新点、研究进度安排等方面做开题报告。王志锋教授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项目将围绕卫生治理、服务体系、筹资体系、要素保障等关键领域展开深入研究,结合国内外先进实践经验,提出建设优质高效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总体思路、可行方案和实现路径,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专家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课题的重要意义,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傅卫司长强调,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是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健康的基石,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挥关键作用,期待项目在宏观全面性与微观可操作性之间取得平衡。刘桂生副司长在肯定项目研究关注人口因素、信息化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等新趋势和新变化对医疗卫生体系影响的基础上,希望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共享,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创新和转型升级。郭岩教授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地域差异性出发,建议项目组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需求以确保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郜亮亮教授从硬件、人口适配以及人才流动三个核心抓手,强调了研究支撑和政策突破的方向。徐鹏研究员表示要从体系化、概念化角度提出理论构建路径,呼应“乡村卫生体系”的顶层设计需求。郭瑜教授建议此次研究需要紧扣医保支付改革与基层服务能力建设两个关键点,突出“人”的投资价值。

与会专家点评
会议最后,王志锋教授和各子课题负责人对专家建议表示衷心感谢,表示项目组将深入调研,充分吸收专家们的意见,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并期望各位专家继续支持项目组工作,推动高质量完成项目任务,助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